有群里書友發來蘇新詩柳體字庫,我反復地看覺得蘇新詩很牛,柳體很好!但若一幅作品里字字如此就不是藝術了。想到不二軒里眾多書友,許多已過了入門階段,真正想深入有所突破,對于“變化”的理解可能是一生需要追求的目標。
變化不是變化本身,去變一個字變一個筆畫……而是要把變化變成一種自覺,這就困難啦,最起碼要能夠做到兩點:
一,要有足夠多資料在你腦海里隨時被你調取運用,所謂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嘛,你學的少,肚子里沒貨,書寫時怎么出新?這就需要你“集古字”,行千里路讀萬卷書。而且不僅要變,還要變得讓人信服,有出處,不是亂變,這就要見多識廣博聞強記!
二,從你腦海里心底里要一以貫之“變”的意識,這個更難!以不變應萬變最簡單,為啥?省勁省心嘛。說到底這是個成本問題!你看看但凡不變的是什么?流水線,印刷品,大批量加工的工業品。為啥汽車越來越便宜?真的容易做嗎?不容易的,牽扯多少門類多少工種,那為啥越來越便宜?流水線,量大嘛!一種車型出來大量復制,你的作品如果也這樣那就是工業品。
如果你只是為了賺錢,那么你若日書萬字,每天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寫也行,一幅字賣十塊錢,一天寫個一千副,你也能發財!但,那不是你的追求。
現在看來世界上最昂貴是“定制”只為你量身打造,這個要求就高啦。
你看王羲之,作品和作品風格迥異,一幅作品里,字和字還不一樣,充滿變化,這就難了。為啥很多電腦字庫容易有現代人字,卻很少有王羲之的字庫?變化太多!放眼看未來,人和人工智能最終拼的可能就是這一塊,對于藝術的“變化”“偶然性”“情感”……所以說變化是永恒主題。
回到咱們在臨寫的柳體字,既然是柳爺的書法,不是蘇新詩的電腦字庫,我們怎么就把字寫的缺少了變化?既然說柳體字有極高藝術性,怎么就沒有注意一個字和一個字之間,同樣一橫是不同?而一個字里出現一樣筆畫就眼睜睜漠視他的變化,把他寫成一樣呢?柳公權的碑都是專人刻的,極好!放大細看,把字帖拿近再拿近,整個碑蓋住你的臉,所有的字充滿你的眼眶,你會發現每個字在動!
把“活字”寫死,不是我們手比古人差,生理結構沒有進化那么快,是因為眼沒有看到,沒有認識到,觀念和認識達不到,技法再練也無法提升!